古琴这些年又重新受到国人重视,学琴者越来越多,有人戏称为“琴流感”。这都是好事儿!学琴、爱琴的人越来越多,带动了古琴的收藏,古琴拍卖也创造出千万元的高价。这也是好事儿!它的意义不在琴有多贵,在于让有心人能关注古琴、学习古琴、继承古琴。
连续几次古琴拍卖创造的高价,是“古琴热”的一个强劲的明证。同时问题来了:古琴是否越古越好?
琴之称为古琴,是一百来年的事儿,以前就叫琴。百来年前,大批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为了有所区分,慢慢地给琴前面加了一个“古”字。琴从那时候起,也逐步从过去文人修身养性的道器,逐步分化为文人琴和艺术琴即音乐琴,而后者,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衰微、士大夫的消失,一百年来逐渐成为主流。现在占主流的仍然是艺术琴即音乐琴。
琴既是乐器,就有声音要求。古人形容一张好琴,须“九德齐备”,即达到如下九个标准: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这是琴文化的特色:以写意的、不准确的表述,靠近一种不可量化的精确,同时自然衍生出神秘感。其实,根据当代斫琴大师王鹏先生通过对上百张国宝级古琴的考证和研究,结合声学原理、音乐学理论等,认为其实“九德”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张琴上,即九个标准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张琴上。后世称“九德”齐备均为写意式赞美。
琴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过程和材质等等原因,每一张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认为越古越好,甚至产生了许多养琴的方法,以期使新做的琴能达到古旧之琴的效果。古人对这种不讲究琴的本身声音效果,一味地唯古为上的片面认识早就有所批评——相传明代有斫琴师,选良材、用良工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其声音非常好,堪称绝妙。当他把这张琴献给宫廷,宫里认为这张琴不古而不待见,退给他了。此人随即将该琴埋于地下数年,再取出来,琴身上有许多损伤和斑点,他将该琴拿到集市上去卖,遇到了宫廷采买,他介绍说这是一张从坟墓里挖出来的前代旧琴,便获得宫廷赞赏,卖出了高价。此琴史轶事,是对不懂琴,唯好古的坏风气的讽刺。
当代人买琴,以古为上,是不奇怪的,因为懂琴的人很少。“古”是人们唯一能掌握的标准,再说物以稀为贵,更助长了这种崇古的心理。我在江西见到一张明代民间野斫琴,主人十万元买来,要两百万卖出去。我仔细看了那张琴,说实话,除了材料是旧的,其他均不足道,连基本的形制都错了,制作也粗糙,有的地方不合尺寸。由于没上弦,我没有试。我不相信这张琴的声音有多好。要是给我选,我宁愿选一张当代名家斫琴师新做的琴。
当然,对那些花重金买中国文物级古琴的藏家,我由衷地赞美:他们是中华古琴文化的托命之人,他们收藏古琴、保护古琴,是做文化功德。是在替大家做一件好事!
但是,作为一般想学习和收藏古琴的人,使用古琴,应以琴音辨琴,而不单单停留在以古材辨琴的皮相上。新琴未必不如古琴,古琴未必全胜新琴。
作者:石林 来源:深圳商报 201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