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亮相北京保利秋拍,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而在此之前,“猿啸青萝”琴以1904万元成交,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拍出1120万元,南宋连珠式“南风”琴成交价达582.4万元……在刚刚结束的秋拍上,多个拍卖行推出古琴拍卖,并纷纷以天价成交。
古琴在拍卖市场渐受追捧。11月15日,明代晚期的孔府“御书堂”乾隆御用古琴拍出5800万。在昨天的保利中国古董拍卖夜场,“松石间意”琴受到收藏家的热烈追捧。这把古琴估价2000万至3000万元,起拍价为1600万,经过数十轮的竞价,最终有藏家以1.3664亿元囊入怀中。据保利拍卖市场部吴小姐介绍,该成交金额是内地古琴珍玩拍卖首次过亿,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松石间意”琴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东京(今开封)“官琴局”御制,有“天府奇珍”之誉。该琴严格按照古琴制式制作,上板梧桐、下板梓木。外涂掺有鹿角粉、朱砂、金、银细粒的大漆。此琴通体极长大,项与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池沼皆为长方。保利拍卖公司介绍,该琴流传有序,历经北宋晚期内府宣和殿“万琴堂”藏;经明及清康雍乾三代,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装匣,内府珍藏;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赏玩御铭;后该琴从圆明园流出,清晚期进入北平“蕉叶山房”被张莲舫秘藏;1953年后上海著名琴人樊伯炎重金购得,庋藏上海至今。
古琴近年价格上翻至少十倍,但在收藏领域却仍只是冷门项目,市场行家认为其价格未来不可估量。
市场现状:数年价格翻十倍
一名广东收藏者透露,自己曾在市场上见到一件8万元的普通古琴,虽然心中喜欢,而且觉得价格不高,有可能“捡漏”,但是琢磨了一段时间还是不敢买下:“古琴这个东西见得少,听说被‘加工’过的太多了。”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购买时,这把古琴的价格已经今非昔比,价格翻了近一倍!
事实上,仅仅在三五年前,古琴的价格也不过三五万元。古琴鉴赏家陶艺表示,几年前被自己劝说购买古琴的人,现在都纷纷向他道谢:“当时他们的入货价绝对不超过10万元,现在至少每把都超过100万元了。”三五年间,古琴的价格就翻了十倍以上!
古琴价格大起,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陶艺曾做过不完全统计,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和包括香港在内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他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时期在内的古琴数量应该在2000把以内。
古琴拍卖偶然性很大
曾经拍卖过古琴的拍卖行工作人员表示,古琴的拍卖偶然性很大,如果在拍卖前能征集到,就可能上拍,否则也少有人将其作为重点的拍卖项目。何况这方面难有固定的专业班底,一般都是聘请音乐的专业人士进行鉴定和评定。
在上世纪中期,不少香港收藏者到内地市场上“淘宝”,往往用一台彩电就可以换得一把明代古琴,不少收藏者至今提起都扼腕叹息。在古琴价格水涨船高之前,市场并不把古琴当作一回事。“即使是资深的古玩老板也大多从不把古琴当一回事,在他们眼里玉器、瓷器更值钱”,一名收藏者表示。
除了古琴,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西洋乐器也开始显山露水。比如曾经于2007年出现在成都某拍卖行的几把意大利小提琴,结果均拍出数百万元高价,一把意大利玫瑰红小提琴和一把意大利橘红色小提琴各拍出550万元高价。据了解,广东某拍卖行在1年前也曾透露将举行一场小提琴拍卖会,但至今仍未有明确消息传出。
“意大利小提琴的历史不过两三百年,就能拍出这样的高价,更不用提中国古琴了”,一名古琴收藏者表示,如果与西洋乐器对比,古琴未来的升值空间更大。
建议收藏可从新琴入手
“目前收藏古琴的人未必懂琴,不过绝对有超前意识”,陶艺介绍,评定一张古琴的价值,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包括材质、工艺、品相、年代、式样以及其流传情况等。不过,“收藏古琴的最重要标准还是音色”。陶艺认为,每张琴的音色各不一样,十张同一个样式的古琴,做工精美的声音可能很一般,而做工普通的可能音色甚佳。
“美观与音色有时候是两难问题”,曾有一名收藏者收藏的唐琴外观可为佳品,但是音色不佳,虽然经过修复,该古琴的音色有所改善,但是很可能破坏琴身上的断纹。这名左右为难的收藏者最后还是选择了保存琴的完整性。
在陶艺看来,清代之前的琴才有收藏价值,因为“清朝无好琴”。目前,市场上清琴的价格从5万元至20万元不等,明琴在20万~200万元之间,宋琴在100万~300万元之间为多,也有500万元左右的。而全国目前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新琴价格有的可低至三五千元,贵的也有达50多万元的。
陶艺认为,收藏新手可以选择从新琴入手,或者选择价格较低的普通清琴。
古董收藏最怕假,古琴也有不少做假手段。最“高仿”的手段是用老木头制琴,并人为做断纹(即“假断”)。对木材懂行的收藏者可以凭知识判断古琴的真假。比如明琴的配件多为紫檀、黄花梨,如果使用红木制作的配件就应该是清代或清代之后制作的。
断纹的形成与年代有关,琴的材质和保存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年代较久远的琴身出现的断纹较多,很可能形成“梅花断”,而年代较短的有可能出现较浅的大蛇腹纹、小蛇腹纹等。造假者使用热胀冷缩法,先用刀在琴身上划,加漆,用喷枪烧或者用烤炉烤,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就泡冷水或放在雪地里。经过热胀冷缩,琴身就会形成不同的纹路。
判断古琴的流传可参考史料和古琴上的铭文。不过铭文也可能有假,收藏者要结合史料和篆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古时的琴弦用蚕丝所制,容易断,而且难以保存至今,所以保存至今的古琴或者没有琴弦,或者是后配。
目前,古琴收藏大体分为三档:
高档琴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于留存凤毛麟角,一旦在市场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价位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元,一般人难以入手;
明代文人制琴做为中端品种,尚有一定数量遗存,价位在百万区间居多;
清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数量较多,价位相对较低。
对古琴收藏而言,铭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铭,铭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内容一般为琴名、题铭、制琴时间、印章等。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题铭,也为买家所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题刻往往令琴价格倍增。
除了老琴之外,当代名家制作的古琴,现在卖价也往往动辄近十万元。像北京王鹏、西安李明忠等名家,制一把琴往往要历时两年,其中有一年时间是放在合适环境里阴干,让古琴材料充分释放制作时产生的应力以使音色更加中庸平和。这些名家出品的古琴,用材、工艺匠心独具,往往能模拟出干净通透的仿古音效,因此卖价高到数万元至十万元,依然不乏问津者。
实际上,这几年名家所制古琴的价格一直在上升。老琴买少见少,而习琴者对高质量的古琴需求越来越热,当代名家制作的古琴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价格虽高,今后或许仍有不错的升值空间。
链接
收藏和辨识古琴主要依据
一、材质 宋、元、明时期,古琴通常以杉木、代杉木、城墙木柱为材质,而目前常见以梧桐为面、梓木为底较多,上好杉木为面的古琴也比较常见。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二、漆灰 漆即生漆,灰乃指漆下的灰胎。唐琴表面之漆,以黑色和栗色为常见;宋代以后,灰胎下裹以葛布者已不多见。北宋末出现了鹿角灰中混以黄金、白银、珍珠、玉石、玛瑙、珊瑚、贝壳等碎屑的八宝灰。琴体如满天繁星。明清以后,除黑色及栗色以外,朱漆琴也已较为常见,同时增加了由中草药等合成的杂类灰。然而质量仍以鹿角灰为最好。明以后的古琴灰胎,比唐、宋之琴相对较薄。
三、断纹 断纹是琴面因长年的自然风化和演奏活动的人为震动所形成的,是判断古琴古老程度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断纹有最古的梅花断、牛毛断,目前已经非常罕见。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断为主,杂有流水断、冰纹断等断纹。而明朝以后的琴,由于漆灰工艺的变化,漆层较薄,断纹种类较古时反而更多。
四、音色 古琴制作因工艺的优劣而音色不尽相同,如木质的选择,音箱的大小,漆灰的薄厚等等。优良的漆层既坚固又有微小的空隙,可护琴器,同时增加共振,使音色更美。好的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统一。古琴声音要有下沉感,声音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佳。
五、样式 古琴样式繁多,如前所述,有伏羲、灵机、神农、响泉、凤式、连珠、仲尼、列子、伶官、师旷、亚额、落霞等等,收藏者必须要选择个人钟爱的古琴样式,以免日后观之不悦。
来源:济南日报 201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