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脱稻谷壳的擂子,那是编织草鞋的草鞋机……”昨日上午,开县书香小学双和村校贺先福老师向记者介绍着各种古农具的用途,过去5年,该校收集了180余件古农具建起一个“农具博物馆”。
双和村校地处开县西部山区,有100多名学生。一间闲置的教室里摆满了各式古农具,大的有织布机、擂子、草鞋机,小的有量米用的升子、马灯等。书香小学校长郑贵玖介绍,这些古农具是从2005年下学期开始收集的,一部分是师生和热心群众捐赠,另一部分是向农户购买的,共有了80个品种、180余件。其中,有一台脱稻谷的“擂子”来自大约100年前:它采用竹木制作,呈圆形,高约1.2米,分上下两部分,顶部如漏斗状,四周坚硬的青冈木片呈百叶窗状。贺先福介绍,以前没有打米机时,大户人家就用“擂子”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稻谷从顶部倒入,采用人力和畜力转动擂子上半部,稻谷在里面碾压、摩擦,最终从四周木片缝隙中滚落出米粒。贺先福老师说,收集古农具是想开阔学生视野。
来源:重庆商报 20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