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家住乌鲁木齐市蓝波湾小区的75岁老人吴时杰每天几乎足不出户,在家里忙碌地整理他的“宝贝”——将两千多张爱国主义旅游景点门票、上万份爱国主义报纸杂志以及三万多张加盖了爱国主义纪念邮戳的明信片重新整理成册,以便展览。目前已有社区、部队、学校等二十多个单位邀请他前去展览他的红色收藏,这让他欣喜之外,更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结交近2000位藏友
15日,走进吴时杰老人5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桌子上成摞的明信片、地上的红色旅游景点门票、柜子里的邮票、粮票、布票……连床铺上,也摆放着各种待整理成册的红色藏品。
他微皱眉头,嘴角紧抿,剪刀在手中灵活地翻飞,一张张图片、文献被仔细的修剪、粘贴,《红军不怕远征难》展品册7框112个贴片位置也渐渐被填满……
每个月老人都会和全国各地600多人通过明信片交流,已结交了全国近2000位藏友。
“算起来,收集这些藏品有60多个年头了,它们已成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吴时杰老人说。
生活节俭全为收藏
早餐是一碗玉米面糊糊,一块馍馍,他和老伴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500元,身上的衣服都是他“淘”儿子们的旧衣服,对于这样朴素的生活,老人却乐在其中。现在他的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其中一大半都花在红色收藏品的事业中。
1993年老人的退休金只有300元,但他一有机会就去买收藏品。有一次,老伴趁他不在家,将他收藏的报纸卖了1000元,得知此事后,他难过了很久。
老伴说,当时家庭条件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看到他一直执着于收藏,为此付出心血,也逐渐能够了解他、体谅他。“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现在也会帮他一起整理。”
留给后代的精神食粮
在老人的收藏中,有很多藏品现在都是价值不菲,例如他以前花1000多元购买的粮票,目前上万元在市场上都很难买得到。但是,面对很多前来求购的人,他都一口拒绝了。“喜欢红色文化的人我会送给他,卖了它不可能。”老人笑着说,他搞收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留给后代宝贵的精神食粮。2007年他还将116张毛主席画像捐赠给了农六师博物馆。
虽然目前有很多单位要请他前去展览红色收藏,但是,吴时杰老人更希望能有边远地区的学校、社区邀请他,“想让那里的孩子也能欣赏到红色收藏,获得知识。”
来源:新浪收藏 2011/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