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国库券收藏风生水起

 

近年来,一种新的藏品正悄然进入集藏爱好者的眼帘,那就是被集藏界称之为藏苑新秀的国库券。

 

设计新颖 题材丰富

 

国库券设计风格独特,制作质量上乘,突出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和谐与统一。1981年至1982年,国库券采用大票幅横版设计,票面四周边框为封闭式花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采用繁体汉字印制,庄重严肃,背面印制了当年的“国库券条例”。1983年至1984年,国库券设计版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图案花饰仍保留边框封闭式形式外,全部改为竖版印制,票幅也有所缩小,背面取消了“国库券条例”的内容,代之以花符花饰,给人以变化清新之美感。1985年后,国库券又全部改为横版印制,票幅尺寸规格统一,图案色彩更加艳丽,整体设计更加大胆开放,背面印制也变化多端,有的印上了记息月条格,有的印上“可作证券转让,不得作货币流通”的提示语。1991年后,国库券票面面值不断增大,版式设计也突破了原有封闭式花饰花符设计的老框框,进一步体现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设计理念。

 

国库券的题材极为丰富,其图景包括:矿山采掘、石油勘探、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体育场馆、交通运输、农林水利、风景名胜等,涵盖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方方面面,使人自豪,催人奋进。国库券全部采用雕版多色套印技术印制,雕工刻制精细、手法娴熟、线条清晰、点线均匀到位,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极强,应该说绝大部分是出于名家之手。其中,1995年发行的图案为“布达拉宫”千元面值的国库券,把布达拉宫建筑的宏伟气势、景观层次和细部描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绝对属于国库券中之精品,完全可与人民币的雕印水平相媲美。目前,这枚千元面值的国库券精品在钱币交易市场里的开价竟高达人民币1.1万元以上。

 

量稀质优 后市看好

 

国库券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良的雕版印刷足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收藏欲望。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库券图案精美、用纸考究、存世稀少、时代特色鲜明,在新中国的票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国库券里收藏价值最高的当属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行的几个高面额券种,当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高面额券种几乎一到期就全部到银行去兑现了,偶尔“漏网”的一些高面额券种已和停止流通的第一、第二套人民币中的珍稀品种一样,成为钱币市场里竞相追捧的收藏佳品。比如:1983年发行的全品相50元券(立交桥图案)市场价为2300元;1984年发行的100元券(交通运输图案)市场价也达到了3000多元;尤其是1983年发行的100元券(立交桥图案)在近几年中涨势惊人,从2000余元一路飙升到目前的6300元附近,是国库券板块中的强势投资品种。

 

对一些涉市不久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继续追逐价格很高的高面额券种有一定的风险,可关注一些早期发行的低面额券种,比如:1982年发行的1元面额券(挖煤机图案)就很值得一藏,因为在我国发行的所有国库券中,唯有1982年才发行过1元券,故显得尤为珍贵。还有1983年发行的5元面额券(炼油厂图案)和1984年发行的10元面额券(葛洲坝(600068,股吧)图案),这些面值较小的国库券品种,印刷非常精美,且目前存世量也不多,现全品相的1元券市价为40多元,1983年5元券市价不到30元,1984年10元券市价也仅售50多元,属国库券中价廉物美品种,其后市显现出较高的升值潜力,现在可说是集藏爱好者逢低吸纳的绝好时机。此外,1990年发行的20元券(体育馆图案)和1991年的20元券(黄果树瀑布图案)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两枚是国库券中很少见的20元面额券,现每枚售价仅为60余元,真是价廉质优,物有所值,也值得人们重点关注。

 

名词 解释

 

什么是国库券?

 

国库券是指国家为了筹措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我国政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金融、地方和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自1981年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实物券开始,至取消实物券,代之以凭证式和记账式债券的1998年为止,前后经历17年,共发行了70多个品种。国库券面值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1000元、5000元、1万元、10万元等。国库券当年虽然发行量很大,但国库券到期后,因逾期不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把到期的国库券拿去银行兑付了。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当年绝大部分国库券都已兑付,而留存下来的实物国库券数量又非常稀少,现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国库券收藏热正在风生水起。



作者:吴伟忠 来源:深圳商报 2011/5/9
最新新闻
  • [2025/6/8]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第二届收藏读书节摄...
  • [2025/6/6]上海市 "双十收藏家" 榜单今天荣耀揭晓...
  • [2025/5/29]闲和雅静 古韵幽深
  • [2025/5/22]从魔都,到酒都——上海酒委会走进洋河、双...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