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市委宣传部、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苏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殷玮璋,带领市民经历了一次“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收藏”的文化之旅。
殷玮璋说,考古发现,接近五千年前出土的一把青铜刀,经过检测,发现它是铜和锡的合金。这就让我们看清青铜器的质地。青铜实际上是指铜铅、铜锡或者铜铅锡的合金。用它来做器,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在硬度和韧度方面,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
多次亲身参与重大考古发掘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经历,使殷玮璋对青铜器的演变和各个时代的细微变化如数家珍,一帧帧珍贵图片配以精准的解说,历史文物一下子有了生命,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不少市民纷纷提出收藏青铜器的困惑。“收藏在于积累,多看多学才是硬道理。 ”殷玮璋说,“不同时期的器物身上,都会留有各时期的不同风格。当你见到一件铜鼎时,不该出现纹带的地方出现了纹带,不该有铭文的器上有了铭文,你自然地思考它是不是真的。同时,收藏者也要了解作伪者的各种手法,诸如一范铸一器,面前出现了两件一模一样的器,那你就该想一想了。生锈的情况也是这样,真正几千年形成的锈和后来做成的锈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熟悉作伪者的手法,真伪是完全可以辨别的。 ”
来源:苏州日报 201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