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岳阳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室格外的安静,只有工作人员在对刚收藏的7门清朝大炮,进行防腐除锈处理时发出的“唰唰”声。
7门标有“周二年□月铸,重五百五十斤”、“周二年□月铸,重三百五十斤”字样的清朝大炮,在工作人员抢救性保护下,慢慢退去满身尘埃,露出昔日光芒。至此,岳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大炮增至到了11门。
据岳阳市文物管理处负责人李鹰介绍,岳阳县鹿角镇渔民李龙等日前在洞庭湖下楚咀附近水域利用磁铁打捞废铁时,意外地捞出了这7门大铁炮。炮体表面已严重锈蚀,但炮身上阴刻的“重五百五十斤”或“重三百五十斤”、“周二年□月铸”字样依然清晰可现。李鹰说,根据大炮上的铭文“周二年□月铸”,初步确定其铸造年代为1675年左右,系明末清初吴三桂军队与清兵交战时所留。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举兵反清,立国号为“周”。攻到岳州(今岳阳)后,由部将吴应麟据守金鹗山,水师扼守城外洞庭水陆要道,并“造船铸炮,为固守计”。康熙派兵与吴军在岳阳对峙达5年之久。“这些大炮初步认定应该是那时遗留下来的。”李鹰说,为了有效地保护好出水文物,5月11日岳阳博物馆将7门大炮收藏入库。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进行防腐除锈处理。待处理修复好以后,可能会将其作为户外展示,展现在市民面前。
作者:陈帅 沈锐 周小平 来源:长江信息报 201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