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收藏者,就是收藏历史的人。收藏历史,就要首先树立起一种使命感,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已故算具收藏家陈宝定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海派收藏家。
陈宝定(1916~2009),江苏江阴人,早年毕业于英国人办的商业专科学校。1937年到江苏昆山农民银行做会计,从此便天天与算盘打交道。虽说当时已有手摇计算机了,但它远不及算盘方便灵巧,陈宝定还是爱打他的算盘,而且打得又快又准,人称“铁算盘”。日本人的飞机空袭昆山,他什么也没有拿,就抱了那把朝夕相伴的红木算盘躲进了防空洞。患难之中,他和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从那时起,这位“铁算盘”胸怀一股神圣的使命感,踏上了漫漫的收藏算具之路,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生。
是什么,让陈宝定产生使命感呢?是历史、是文化。他深知珠算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项科学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发明了用石子“筹算”,这是算盘的元祖,后来进展到串档的算具。在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大丞药店柜台上,就已出现了算盘的形象,由此可见算盘的历史源渊。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将算盘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留学生毛利重能到中国学习珠算,他将中国珠算宗师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一书携回日本,从而使算盘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视算盘为“国宝”。此后,算盘又流传到东南亚以及欧美大陆,甚至在电脑技术发祥地的美国,也异常崇拜算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露天广场上,就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算盘雕塑。而在算盘的诞生地的中国,随着先进的计算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珠算迅速淡化,算盘也被当成弃处之物而冷落了。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陈宝定站出来,承担起守护珠算,保护算盘的历史使命。
陈宝定的收藏使命感是可敬的。十年浩劫中,一群造发队冲进了他的屋子,砸烂了他的算盘,强占了他的房子。但要扭变收藏家的信念却不那么简单,一件珍贵的明代象牙小算盘被他偷偷地缝进了破棉袄里,另一把微型八卦算盘藏进了裤带中,一藏就是十年之久。文革后,有所学校要处理一批陈旧的教学算具,陈宝定闻讯赶去,从中找到一把罕见的“弹簧算盘”,那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凌平君的专利遗物。此类故事还有好多好多。1981年,时龄65岁的老人,首创了中国第一座私人算盘博物馆——陈宝定算具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里,不仅营造出一个“算具王国”,更迸发出这位“算盘迷”的研究成果,《英汉汉英珠算词汇》《中国珠算大全——算具》《现代珠算教材》《中国珠算资料汇编》等一批书籍先后出版。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反映陈宝定收藏的《珠算的故乡》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上映,受到了各种不同肤色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切使他的历史使命得到了体现与光大。
陈宝定,这位海派收藏的杰出代表人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强烈而执着的使命感,为我们的海派精神添注了重要的元素,诠释了“收藏历史的人”的真正内涵。更重要的是,他用使命感塑造了海派收藏家的崭新形象。
作者:《收藏家》编辑部 201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