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民间博物馆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潮涌于华夏大地,她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民间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我们要问,是谁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创办起我国第一座民间博物馆的?他就是著名已故海派收藏家王安坚先生,他于1983年4月9 日创办了“王家钟表博物馆”。
王安坚(1930-1990),钟表收藏家。江苏盐阜籍。出生于苏北农村的他,原在轮船码头当理货员。解放后,被调到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担任安全员工作。其时在公司门口有个修钟表的摊铺,出于好奇心,王安坚与那修钟表的师傅搞熟了,于是跟他学会了修理钟表的技术。钻研修理钟表技术,需要经常拆修玩弄各类不同结构的古旧钟表,就这样使他走上了收藏古钟表之路。那时,王安坚月工资70多元,要负担一个家庭四个孩子的生活,为搜集钟表,他只得节衣缩食,烟酒不沾,挤出钱来购买钟表,其中的艰辛由此可知。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王安坚在一家旧货商店发现了一只雕花的瑞士打簧表,顿时眼睛一亮,可再一瞧价格,心又沉了下去。回到家里,他寝食不安,妻子以为他病了。当得知事情原委后,夫妻俩合计半天,决定将结婚时妻子添置的一件大衣卖掉,凑足钱款,将那只瑞士古董表买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安坚先生终于成为上海滩有名望的钟表收藏家了。
王安坚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更是一位有着高尚境界的海派收藏家,有一次有人愿意高价收购他的藏品,被他和家人嗤之以鼻。第二次,有人提出愿租用他的全部藏品,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所得盈利与他拆账分成,被他婉言谢绝。而正是这位收藏家在搜集钟表的同时,又擅长于修理钟表,几十年中他为别人修理了不计其数的钟表,有人说他是赔钱费事。但他看到那一只只废旧钟表在自己手中恢复了青春,啼听着“滴滴嗒嗒”的前进曲,他的心就沉醉了。这就是一位海派收藏家的别一番“钟”情!
王安坚先生留给后人的是他的开拓之举。“文革”后,由于受到政治冲击后的影响,很多藏界人士都是胆颤心惊,奉行着秘不示人的传训,但当时的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又是史无前例的。1981年秋天,王安坚走出家门,在市中心人民公园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展出了他收藏的古旧钟表,在引为轰动的同时,一位海派收藏家敢为人先的举动,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在此基础上,也在家人的热情支持下,王安坚先生作出了更大的举动,1983年4月9日,他利用自己在永兴路居室创办“王家钟表博物馆”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情,当天的《解放日报》刊发了记者陈发春的图文报导:“三十年收集古稀钟表一百只,王安坚办起家庭博物馆”。
这是三十年前的一段旧闻,但却是中国当代民间博物馆前进的第一步。王安坚先生的开拓之举,为海派收藏留下浓艳的一笔!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作者:《收藏家》报编辑部 2012/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