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冷门”漆器渐成收藏“热门”

 

漆器虽属拍卖“杂项”,与明清瓷器等“大项”难以相比,但近十年来,漆器逐渐受到藏家的关注,各种明清漆器精品成交价格也是一路看涨。如在2008年12月,一件明永乐“剔红雕双凤莲花盏托”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3314万港元的天价成交。这些年内地和香港市场中高端漆器价格均迅速上涨,十年前卖几十万元一件的器物,如今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内蒙古汉旗大甸子出土的两件薄胎朱漆器,距今也有3500多年历史了。晚商时期在殷墟也有豆、罍等已朽的漆器出土。西周漆器,在陕西长安、河南洛阳、浚县等墓葬中都有发现,其中有彩绘漆器,还有嵌螺钿漆器,只是完整的器件很少。 
    战国至西汉,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战国漆器的制作,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漆器作为饮食器具,为统治阶级所喜好,当时制作极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金、玉、铜等容器。由于漆器制作工序复杂,且价格昂贵,在这一时期,能拥有制作精美的漆器可说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漆器,迄今已在40多个县、市的近80个地点有过发现,分布地域和出土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中,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形制丰富、色彩绚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魏晋以后,由于陶瓷器具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的日用器具也渐由瓷器代替了漆器。唐宋元时期,漆器虽然失去了往日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却向着更高级、更精致的艺术化方向发展了,其制品种类增多、技艺更精,除了传统的一色漆、彩绘漆和嵌螺钿漆器之外,又创造了金银平脱、金漆、戗金、描金、犀皮、雕填、雕漆,可以说漆器的主要品种到此时已基本齐全。 
    明清两代是漆器艺术的又一巅峰时期。明永乐年间,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扩大雕漆、填漆等漆器的生产,此举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清代也十分重视漆器艺术,据说清乾隆皇帝也十分喜爱漆器,曾下令大量生产各种漆器用具。雕漆工艺开始应用到大件的家具上,其显著特点就是颜色鲜艳喜庆、纹饰精致华丽。以后一直到延续大清朝灭亡,漆器这门宫廷艺术才开始走向民间。由于明朝之前的唐宋元漆器大部分都流失到海外,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漆器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根据历年来漆器的拍卖成交情况看,明清剔红漆器拍卖价格最高,也最受市场欢迎,但目前剔红的精品却较难寻觅。剔红是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它是在器具的胎骨上层层刷红漆,少则七八十层,多达一二百层,一直到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剔红的工艺极为精湛,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早期的宋元时期剔红纹样都比较薄,后来越变越厚。变厚就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成本,所以厚的剔红就尤其珍贵。 
    厚积薄发,迭创佳绩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漆器收藏虽还没像名家字画、明清瓷器那样形成很大的规模,在杂项专场拍卖中,漆器所占的份额也较少,乍看似乎属艺术品收藏中的“冷门”。但“冷门”其实并不冷,漆器收藏厚积薄发,漆器拍卖不乏亮点,漆器珍品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屡有上佳表现,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漆器精品,更是备受追捧,迭创高价,让人看到了漆器投资较大的升值潜力。 
    早在2001年春季拍卖上,香港佳士得就曾推出了26件珍贵的l2世纪至16世纪的中国漆器艺术品,最后成交24件,成交金额超过3000万港元。其中,有一件被专家称之为明永乐时期的漆艺巅峰之作“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87.37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并创下了当时中国漆器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在以后的几年里,中国内地拍卖会也频频推出漆器精品。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同年,上海崇源与北京翰海也推出了漆器拍卖,不少拍品均以数百万元的高价成交。之后,北京匡时与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也都加大了对漆器拍品的征集力度。与其它数量浩繁的拍卖品类相比,高端漆器的出现比率可谓是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是收藏铁律,漆器能拍出高价也就不难理解了。 
    2006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拍出606.3万港元。同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脱胎朱漆题诗菊瓣形盖盒”也以550万元人民币落槌。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朝宣德“剔红双螭荷叶式盘”再度以497.3万港元成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3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经过众多买家激烈的角逐,最终竟奇迹般地创下了3314万港元的天价,这件剔红漆器珍品不仅工艺极为复杂考究,最为珍贵的是盏托内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该器件也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漆器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一件清乾隆漆刻御制诗仿“周兕觥”又以515.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漆器价格虽然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迭创新高,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与其它各种艺术品相比,目前漆器价位仍不算太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所提升。形成这一原因除了藏家对漆器价值认识不足之外,精品太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宋代漆器,国内仅有出土的剔犀一种,而很多宋代剔黑、剔红传世精品至今仍流失在日本等国。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内已经出现了专门从海外购买传统漆器的藏家,精品在这几年内有望大批回流,从而带动整个漆器市场价值全面提升。 
    鉴赏有术,收藏有道 
    赝品是艺术品市场上的最大“天敌”,在漆器收藏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明清漆器市场价格全面上扬的情况下,市场上赝品时有出现。所以藏家还得小心鉴别,一旦走眼就会吃亏不小。漆器的价值和真伪,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判断: 
    1、看款识。不同时代的漆器的款识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包括落款的位置、排列、字体等,结合真品的款识加以比较,就可辨别出是否伪款。新刻或改刻的款识总会留下些许疏漏,或是器具风格特点与款识不一致,或留有修补过的痕迹,或是漆色新旧不一致。 
    2、辨断纹。断纹的产生与漆器历史的长短有关。明清漆器中常见的断纹有“牛毛断”和“蛇腹断”两种。其中,牛毛断是指断纹细密而碎,像人的手掌皱纹,故又称手皱断,有这种断纹的木胎漆器,木质的纹理已经深入漆表,是随岁月流逝逐渐产生的,人工无法仿制;蛇腹断则大多处于漆器的器里和器底,断纹长而似蛇腹花纹。目前市场上有些漆器赝品专门仿造断纹,藏家要注意的是真的断纹一般极不规则,而假的则较为规则。 
    3、闻气味。气味也是判断漆器新老的又一标准。一般说来,年代久远的漆器,其自身的气味会随时间推移慢慢挥发,新仿的漆器就算其造型、漆色、断纹都很逼真,但因为时日较短,还残留有较明显的气味。如果一件漆器肉眼看不出问题,不妨闻一闻,若有许多使人混淆不清的气味,则可视为仿品无疑。 
    4、掐硬度。漆器制作完成后,都需要阴干,脱去多余的水分。经过长年的使用和摆放,漆器会变得越来越干燥结实,甚至出现冰裂纹,冰裂纹是中国传统漆器艺术极典型的残缺之美。一般来说,老漆器总比新的硬,因此,可以在鉴别的时候用手指掐漆器器身。此外,年代久远的漆器经过历代的把玩,其细微突出部分多少都会有所磨损,还有因外力挤压稍显向内弯曲,而新仿的漆器一般都棱角分明,也有的故意做出磨损状,但因为是在漆器尚未风干时加工出来的,所以向内卷曲的幅度较大,会显得很不自然。 
    相关链接 
    明清漆器 
    工艺特点 
    中国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549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这一时期的髹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文万华的新时代。 
    明代雕漆,初以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塘张成、杨茂为榜样,由张成的儿子张德刚与包亮主持内廷果园厂官办漆作的生产。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标志西塘派雕漆已进入尾声。云南大理为另一雕漆产地,名漆工现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进入内廷,大展技艺,终于取代西塘派,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传,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扬州雕漆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以螺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点螺最为精巧,所制漆器花纹纤细,五彩缤纷。名工有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后者尤善制仿古剔红漆器。苏、扬两地漆作毁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战中。福州漆器以脱胎见长,色泽华美,器体轻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诏安用传统夹□法所创。清末北京由修补雕漆发展到仿永乐、宣德和乾隆雕漆。莳绘漆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间漆工杨氏受命赴日学习莳绘漆,回国仿制,其子杨埙从学,所制足以乱真。另有漆工蒋回回也善仿莳绘漆,清代苏州仿莳绘漆极盛,金漆辉映,富丽堂皇。明末清初出现的软螺钿则是螺钿的新品种。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方信川钿嵌堆、扬州卢葵生砂钿镶嵌漆均名震一时。戗金、脱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013/8/7
最新新闻
  • [2025/6/8]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第二届收藏读书节摄...
  • [2025/6/6]上海市 "双十收藏家" 榜单今天荣耀揭晓...
  • [2025/5/29]闲和雅静 古韵幽深
  • [2025/5/22]从魔都,到酒都——上海酒委会走进洋河、双...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