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平台,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渠道。如何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去,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能力与地位的体现。
上海的民间收藏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清末就有竹枝词写道:“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独树一帜的民间收藏,被冠之为“海派收藏”。改革开放后,海派收藏再次崛起,民间收藏出现井喷现象,收藏的主人,也从昔日的达官富贾,迅速转化为普通百姓。1986年6月10日诞生了“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即今天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它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市级法人收藏组织。从此,上海的民间收藏蓬勃发展,孕育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并涌现了一大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同时,收藏活动也走进了上海滩千家万户,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发展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特具特色的组成内容,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已圆满降下帷幕,这是被列为2013年上海市政府重大文化活动的项目,是本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之举,引起社会的轰动效应。上海市收藏协会参加了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活动之一“市民收藏大展”的承办任务,在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市民收藏大展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历时10个月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会顺利地完成市民收藏大展的承办任务,这不仅为推动海派收藏的发展作出了奉献,更提升了一个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从“市民收藏大展”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收藏能列进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与美术、书法、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摄影等主流文化并列,这是社会与政府对民间收藏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同时,也是民间收藏高规格地进入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建设平台,意义非同一般。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收藏大展的成功举办,为我会提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能力留下了诸多的启迪。首先,有所作为才能有所地位,我会在长期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参加重大题材与重要主题的活动中,显示了组织协调与参与能力,例如“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她已接连举办了八届,每届一个主题,为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努力,并形成了文化品牌效应。其二,来自社会服务社会。多年来,我会以社会为平台,搭建了20多个收藏活动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收藏活动。我会又积极倡导与推动会员下社区搞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度,并以扎根社区为基础,实行“惠民服务”。其中,积极参与的团队精神,公共文化建设是城市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以满足市民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每位成员,都必须牢牢树立这种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而体现的参与热情,在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交织下,就会形成我们的团体精神。这种团体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自觉提高普及、宣传与弘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为藏宝于民传递正能量,“市民收藏大展”能成功举行,我会同仁的团队精神得了到检验。
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又要举办了,她的主题是“送文化下社区”,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抓住机遇,使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能力更上一层楼。
2014/3/20 9: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