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梅瓶,修炼了1000年的女妖 |  
                
                  
				  
				  
	
		
			
				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忍不住先发一首诗——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写的,故事很迷幻: 
 
女水妖 
(俄)普希金 
 
从前有一个老僧, 
在密林里的湖边修行, 
他从早到晚目不斜视, 
劳作,祈祷和诵经。 
老人已经用铁锹 
为自已掘好一座坟, 
他已对神明默祝, 
渴望圆寂,了此残生。 
 
有一次,在夏天的黄昏, 
老僧伫立于矮小的茅屋前, 
真心地对着上帝祷念。 
树林变得越来越暗, 
暮霭在湖上袅袅飘散, 
一轮红月穿透云层, 
静静地滑过天廷。 
老僧突然把目光投向湖面。 
 
他看着,不自主地充满恐惧; 
刹时间自已也不能理解自已…… 
他看见:波涛翻滚了, 
转瞬又归于平静…… 
蓦地……轻快如夜影, 
雪白,如山岗的初雪, 
一个裸体女人走来, 
默默地坐在岸边。 
 
她对老僧转睛顾盼, 
并梳理着她水淋淋的长发。 
圣洁的老僧恐惧地发抖, 
却又止不住盯视她的美丽。 
她对老僧轻轻招手, 
轻快地频频点头…… 
忽然,如陨落的星光, 
她又遁入梦幻的波浪。 
 
老僧忧郁得整夜不能入睡, 
白天也不能再祈祷诵经…… 
翻来覆去他总看见 
那个奇妙的少女的丽影。 
树林已重新穿上黑长衫, 
月亮又在云中游荡, 
少女又重新露出水面, 
坐着,依样的苍白,绝伦的容光。 
 
她望着他,点着头, 
嬉笑着从远方送着飞吻, 
开心地戏弄着水波, 
她招呼老僧,娇滴滴轻吟…… 
"和尚,和尚!朝我来,朝我来……" 
忽然她又沉没于透明的湖波, 
四周又归入深远的宁静。 
 
第三天,这充满情火的隐士 
久久坐在那魔幻的岸边, 
他在等待美丽绝伦的少女, 
但只有树林摇曳着阴影...... 
 
朝霞赶走了夜的幽暗, 
人们到处找不到老僧, 
只有顽童在湖上发现 
灰白的长发舞动着波纹。 
 
如果说,梅瓶有一些女水妖的气质,我并不反对。 
 
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唐 白釉梅瓶 故宫馆藏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天生丽质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点太丰满了。 
 
还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说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灰绿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器型的鸡腿瓶,样子和梅瓶就更接近了—— 
 
   
褐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 
 
我还是宁愿相信,北宋窑工们是根据鸡腿瓶的形状,激起了某种灵感,借以改造丰满的唐朝梅瓶......全部都顺理成章了。于是,宋朝的梅瓶瘦身成功,变女神了。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故宫馆藏 
 
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梅瓶,应该是磁州窑出品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故宫馆藏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也是女神范儿十足——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国家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后来也开始迷恋梅瓶了,样子依然妩媚—— 
 
   
   
辽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经过宋朝文人的定性,梅瓶的文化高度已经到位,剩下来的就是细节的改变。还有功能。元朝人普遍豪饮,梅瓶本来就是装酒用的,于是,元朝的梅瓶似乎实用性超过了观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 首都博物馆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 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在元朝之前,是使用木塞吗?还是由于时间太长,瓶盖无法完整保存?总之,从传世和出土的文物上看,元之后的梅瓶普遍都有一个大盖子。从观赏性上看,有破坏美之嫌。 
 
   
   
明永乐 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类似时装界的流行风潮,今天时兴垫肩,明天却又溜肩美了。梅瓶的细节改变,也是这样,最明显的地方也在肩部。 
 
   
   
明嘉靖 白釉暗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永乐 青花竹桃纹带盖梅瓶 
 
   
明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后来,随着国力的衰弱,明朝的梅瓶也越来越不讲究了,细节不论,整体结构似乎都出问题了:万历时期的梅瓶,似乎有些站立不稳,摇摇欲坠...... 
 
   
明万历 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到了清朝,梅瓶的天生丽质,似乎被人工的奇技淫巧所遮盖。像今天的网红脸铺天盖地,人们再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种美了。 
 
   
清雍正 粉青釉梅瓶 
 
   
清乾隆 松石绿釉梅瓶 
			 | 
		 
	
 
  
	2017/12/1 10:32:36
 | 
                 
				
				
                  
				  最新新闻 
				  [2025/6/8]2025上海市民文化节第二届收藏读书节摄...[2025/6/6]上海市 "双十收藏家" 榜单今天荣耀揭晓...[2025/5/29]闲和雅静 古韵幽深[2025/5/22]从魔都,到酒都——上海酒委会走进洋河、双...
				  
	
 | 
                 
                   返回首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