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收藏协会在国内民间收藏界首创为作出贡献的老收藏家设成就奖,始于2005年1月29日的本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写进了章程。首批获得“海派收藏成就奖”的是算具收藏家陈宝定等9位老藏家。他们都是为海派民间收藏作出贡献的老一辈收藏家,此举引起了沪上收藏界的关注。岁岁重阳,从那以后本会连续五次授奖,至今共有26位收藏老人荣获此誉。“海派收藏成就奖”的设立,在本会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敬老、尊老,传承老藏家优良传统的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协会工作开展,积极推进了申城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口皆碑。
长江后浪推前浪,上海的民间收藏活动历史悠久,但作为“海派收藏”的概念,起于上海开埠。1843年,上海这个沿海移民码头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繁荣,各地旅沪人士的迅速壮大,以及商品经济流通的推动,孕育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收藏的崭新收藏理念,此便为“海派收藏”,并赢得了中国民间半壁江山之誉。“文革”浩劫后,上海的民间收藏家率先涌现,开始续写海派收藏的新篇章,涌现了一批著名人物,例如钟表收藏家王安坚、古钱币收藏家马定祥、算具收藏家陈宝定、烟标收藏家朱大先、纸币收藏家吴筹中等。
人生易老天难老,随着时光流逝,上世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的收藏家门,已年事渐高,并有不少撒手西逝。老收藏家,是我们后来者的榜样,老收藏家们追求奉献精神,是我们藏界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们协会工作开展得蓬蓬勃勃,民间收藏活动成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收藏新人穷出不尽,藏宝于民的理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我们的民间收藏事业正进入一个新时期。
让敬老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传统,我们的民间收藏事业一定会薪火相传。在今天,那些荣获“海派收藏成就奖”的老藏家,仍然在拼搏。如今年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由有关权威部门举行的“薪火传递——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京剧戏服收藏家包畹蓉老先生荣获此誉,在其推动下,海派京剧戏服制作技艺,又被评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老也因此入选“感动奉贤十大人物”。
战地黄花分外香,让我们向“海派收藏成就奖”获得者致敬,接过他们的旗帜,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