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收藏协会向全国藏友拜年
明天会更美好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 吴少华
时间老人的步伐,真的走得太快了,我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收藏的那些事儿,2010年的曙光已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2009年,是创造奇迹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乌云还来不及密布,我们的艺术品投资却爆发出一个又一个热点,令世间刮目相看,11月22日,在中国北京保利的拍卖场上,一件吴彬《十八应真图》手卷以1.69亿元人民币成交,打破了之前的1.34亿元徐扬《平定西域献俘图》,创下了新的中国绘画拍卖世界纪录,连同1.08亿元的曾巩《局事帖》与1.008亿元的朱熹、张景修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去年秋拍共产生了四件亿元拍品,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们标志着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亿元时代。
贴上了“亿元”的标签,我们就匆匆地跨进了2010年的大门。新的一年会怎样?套用一句俗话:“明天会更美好!”但这“美好”,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大背景,还需要我们的耕耘、拼搏与创新。与此同时,更需要我们的理念与日俱进。首先,价值观的多元化。经济价值,无疑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唯一的。从“收藏”本质涵义看,经济价值是基生于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忽视历史与文化价值,就会让利益搅乱思绪。除此,收藏还有教育价值、怡情价值、求知价值等。任何收藏品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收藏者就是收藏历史的人。其次,自身的个性化。每个收藏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就像每片绿叶都不一样。经历、兴趣、学识、财力、需求及客观条件,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千万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其结果亦必然会适得其反。从“收藏”的功能讲,收藏品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差的是收藏者的人格、品质与情趣。再次,藏品市场化。市场化是什么?是交流,是流通,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渠道。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就要学会通过市场的功能,丰富藏品的来源,提升藏品的层次,练就鉴赏的眼力,培育投资的胆识。不懂市场流通的收藏者,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收藏家,走市场之路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市场永远是块磨刀石。再其次,心情常态化。急功近利,其结果必然会利益薰心,而利益薰心的结果逃不了走火入魔。所以,收藏者一定要拥有一种良好、平和与平常的心情,更何况,事实告诉我们,生活中早已没有那么多的元代青花、官窑瓷器、名家书画,但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收藏品。要心情常态,就要学会“风物长宜放眼量 ”,耐得住寂寞。
风风火火的2009年留下太多的故事,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愿天下之收藏者在2010年中用自己的双手采摘丰硕的成果。
引导艺术品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需要艺术品的消费。
“堂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是流行于明中叶徽商中的一句熟语。据史载,明代中叶的民间艺术品市场,形成了两大截然不同的流派,一派是江南文人,他们都是学富五车而又具有鉴赏力的大藏家,如嘉兴的项元汴、无锡的华夏、苏州的文征明与太仓的王世贞等。其中尤以项元汴名气最盛,他本是嘉兴富贾,收藏之富、鉴赏之精,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另一派则是徽商,此族人财力雄厚,凭借着他们儒商的文化底气,对书画文化表现出来的购买热情,比江南藏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没有深厚精明的鉴赏能力,却能“不惜重值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见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时得甚多。”不少人曾对徽商争购艺术品的热情,嗤为“附庸风雅”之举。其实,徽商才是真正懂得艺术品的知音,他们的行为,套用今天的话是在“艺术品消费”。
我们知道,艺术品是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一种物质财富,这种双重性,构筑起它的商品经济价值。既然是商品,那就有它的消费属性,例如欣赏音乐、观看戏剧、阅读文学与观摩美展等,都是一种消费行为。作为历史文化最重要载体之一的艺术品,它的消费属性,尤为突出。现在,人们一谈到艺术品,有一种倾向,不是保值就是投资,好像除此之外,就无其他功能。
回顾历史,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在消费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到的堪称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山子,当年乾隆爷不惜工本制作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投资保值,而是作为宫中的一件陈设品,也就是说是一种艺术品的消费。诸如此类的消费举不胜举,像紫檀家具、自鸣钟楼、珐琅器皿、文房用品、书画楹联等等。为了这种艺术品消费,清廷还在皇宫里建立了内府造办处,以制造各式艺术品。就连那些官窑瓷器,在当时绝大多数,都是一种消费行为。
皇家是如此,民间更是如此。清末民初崛起的海上画派,涌现出了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蒲作英、王一亭,这些巨匠大师之所以能展施各自的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根植于发达的经济基础上,为商品经济市场提供艺术品消费资源。如今,我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这些名家大作,在当时大多为婚寿喜筵或厅堂陈设而创作的,当然还有那些附庸风雅的需要。再拓展一点,中国近现代的画坛名家,有几位不是为艺术品消费而创作的,像齐白石、像张大千、像沈尹默。书画如此,其实艺术品更是如此。
倡导艺术品消费,就是让艺术品回归到应有的轨迹上来。多一点艺术享受,少一点功利浮躁,不要再唯“投资、升值”一家独言了。
作者:吴少华 2010/2/11
|